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逐渐成为零售和服务领域的主流消费业态,多在美容美发、游泳健身、餐饮、商场、超市、教育培训等行业广泛应用。预付式消费具有“先付费、后兑现”一次性付款多次消费、消费周期长以及消费不连续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信用消费,看似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价格优惠,但背后存在较大的风险。
2021年1月,学生郝某及监护人李某与某教育培训学校签订《辅导协议》,由某教育培训学校向郝某提供学习辅导,约定学习辅导内容及时间,监护人李某向教育培训学校支付25400元整,费用交付方式为微信支付。受经营状况影响,包头市某教育培训学校经营存在困难,无法继续办学,而郝某未学满课时,申请退费,但学校未按合同约定期限履行退费义务。郝某及其法定监护人将包头市某教育培训学校作为被告起诉至青山区人民法院。经公告送达,被告并未出庭。
被告包头市某培训学校退还原告培训费11714.5元及预期付款损失,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青山区人民法院近几年审结的此类案件中,部分机构、公司因自身经营不善、无法继续维持而歇业,部分案件法定代表人虽勉强应诉,但多表示无履行能力,无法提供实际解决方案。消费者申请强制执行后,很多被告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难度较大,消费者款项难以得到实际清偿。那么如何降低和规避预付消费的风险呢?请牢记一下五招:
注意甄别服务内容和服务资质,勿轻信口头承诺
注意签订书面合同,勿忽视消费记录的留存
注意留存合同、发票等维权证据,勿怠于了解公司经营状况
注意阅读办卡、缴费须知,勿盲目大额充值
注意核实公司经营资质,勿冲动盲目消费